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详情

环保高压下,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的破局之路

发布时间:2025-06-30

  在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的理念指引下,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持续加快,废水排放管控日益严格。作为能源供应的 “主力军”,燃煤电厂首当其冲,在资源约束与排放限制的双重压力下,脱硫废水排放问题已成为横亘在其绿色转型道路上的 “拦路虎”,亟待高效解决方案。​

  传统的脱硫废水处理工艺,曾在污染治理中发挥过一定作用。但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攀升,其局限性愈发明显。这些工艺处理后的水质,已难以满足当下严苛的排放要求,出水水质不稳定、污染物去除不彻底等问题频发。与此同时,电力企业为满足环保合规需求,在废水处理上的成本投入不断增加,却收效甚微。在此背景下,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,从 “可选项” 变为电力行业的 “必答题”,减排与近零排放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工业废水零排放领域,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率先启动,历经近十年的技术探索与实践,如今已进入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。​

  脱硫废水的特性,决定了零排放技术路线的复杂性与高成本。其高盐度、高硬度、低碱度的典型特征,使得每处理一吨废水,都需要投入高昂的资金与技术成本。从投资角度看,零排放项目的吨水投资往往是传统处理工艺的数倍;运行过程中,能源消耗、药剂使用等成本也居高不下。正因如此,工艺选择成为零排放项目成败的关键。纳滤膜技术凭借其出色的分盐能力,成为废水深度处理的核心技术。通过纳滤膜的精准分离,近乎纯净的氯化钠浓盐水被分离出来,进入蒸发结晶环节后,可产出工业品级的纯氯化钠,不仅大幅减少了固体危废的处置量,还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;而纳滤浓水侧的硫酸盐则重新返回脱稳工段,避免了盐分在系统内的累积,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。​

  蒸发阶段是脱硫废水零排放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实现资源循环的关键环节。蒸发技术如同一位 “魔术师”,一方面通过高效蒸发,压缩高浓度盐水的体积,促使内部盐分结晶析出,大幅降低废水的体积;另一方面,将结晶后的盐分作为原材料,供给相关厂商,形成闭环的循环产业经济,真正实现 “零排放” 的目标。这种从 “末端治理” 到 “资源再生” 的转变,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,还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盈利点。​

  在众多技术解决方案中,莱特莱德的 “预处理 + 膜处理系统 + 蒸发结晶” 工艺路线脱颖而出。其中,膜法深度处理阶段采用的极限分离系统,回收率高达 90%,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。该系统从预处理环节去除悬浮物、降低硬度,到膜处理系统实现盐分分离与浓缩,再到蒸发结晶产出可利用的盐产品,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,形成一套高效、稳定的中水回用及零排放设备体系。这一工艺不仅满足了环保要求,更为燃煤电厂在环保高压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​

  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,是燃煤电厂突破发展瓶颈、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。它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,更关系到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未来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脱硫废水零排放将成为行业标配,助力燃煤电厂在环保与经济的平衡中,走出一条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的发展之路。